调研世界

  • 新阶段做好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杜鹰

    <正>一、现阶段农村调查研究工作的特殊意义所谓调查研究,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即占有材料、分析综合、把握规律。首先是大量占有材料。必须承认,我们对很多事物是不知道, 不认识的,或者是知之不多的。从调查研究的目的出发,需要重新收集和整理材料,尤其是要关注新发生的情况和问题。其次,在这个基础上,不要把资料看作是一个平面的东西,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有同等的重要性,甚至有的资料是有假象的,所以要做分析。把所掌握的

    2005年05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 2004年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

    <正>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监测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反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果,国家统计局根据新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和监测方法,每年对农村全面小康进程进行跟踪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004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5年05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 2004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概况

    <正>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3% 根据对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重点县)贫困监测调查(下同),2004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82元,比上年增加176元,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7.3%。增加额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1%,增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一)人均农业纯收入增长1 6.3%。2004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

    2005年05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 2004年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正>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4年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579元,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一、贫困人口纯收入的三分之二来源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贫困人口纯收入中,来源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收入为39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8.4%, 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8个百分点。89.4%的贫困农户是农业户或农业兼业户。贫困人口的工资性收入为11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19.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二、贫困人口收入的货币化程度低。2004年贫困人口人均现金纯收入25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4.4%, 比上年下降7.6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收入的货币化程度比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低34.5个百分点。

    2005年05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继续增加

    <正>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比上年增加433万人,增长3.8%。其中,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9353万人,增加393万人,增长4.4%;举家外出务工的劳动力2470万人,增加40万人, 增长1.6%。

    2005年05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 "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制度创新需要抓住五大重点

    姜长云

    <正>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 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导致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既有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一般性因素的作用,又有我国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尖锐化的影响。因此,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应该把加快影响城乡的制度创新和农业、农村的制度创新,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那么,"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的制度创新需要重点抓好哪些重点呢?

    2005年05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 解决"三农"问题的国际经验(续)

    秦富

    <正>三、促进农村综合发展,保障农民权益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越过中期发展阶段,各国逐步转向"以工补农",促进农村综合发展,以保障农民权益。韩国以新农村运动的方式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大大缩小了城乡差别;各国政府通过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农业科研和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并支持合作社等农民组织发展,为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和农民收入水平创造了良好环境。农民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2005年05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中国农业必须突破规模的瓶颈

    刘启栋

    <正>改革开放之初实施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迅速地改变了我国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农户对土地分散的、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适应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因而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时过景迁,中国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

    2005年05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模式和共同规律

    王万山

    国外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没有遵循统一的模式,而是依据各自的国情选择了三条不同的道路。尽管如此,在这些不同的模式后面却有共同的规律可循,即政府良好的调控和促进作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是国外农业现代化的三大驱动力。

    2005年05期 2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 从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看国家对农村金融剩余的控制

    胡竹枝,邹帆

    文章从国有或者准国有金融机构数量和资金流向角度分析了国家对农村金融剩余攫取倾向的松动,但是国家农村控制却不能撤退。在农村经济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政府农村控制应该重新定位,重点放在开辟资金回流渠道上。

    2005年05期 27-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 黑龙江省私营粮商参与粮食流通情况的调查

    陈浩义

    <正>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收购价格,鼓励粮食经营多元主体依法入市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 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作为异军突起的私营粮商,是如何参与粮食市场流通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到黑龙江省讷河、拜泉、五常、宾县、青冈等县(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2005年05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革命"

    张德元

    <正>香港乐施会的年刊要笔者以2000 字的篇幅介绍一下这2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情况,这实在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因为这20多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千头万绪,两万字也说不完。不过,根据笔者的理解,虽然中国农村改革的实践过程和政策研究非常复杂, 但都是围绕着土地而进行的,即中国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土地革命"。

    2005年05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评判与出路

    成玉林

    中国农业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农地使用不尽合理同时存在。要使中国农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和质的飞跃, 实行土地股份化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土地股份化排除了"失地"的痛苦,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农业的现代化,有赖于工业、商业及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前提。

    2005年05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 谁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谁在逆向操作

    邹凤羽

    <正>粮食流通主渠道和逆向操作均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粮食流通垄断时期国家对国有粮食企业的要求或评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中,谁是粮食流通的主渠道,谁在逆向操作?均应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

    2005年05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 2005年全国粮食价格走势

    李永强,张鹏,吕昱晨

    <正>保持粮食价格在合理价位上的基本稳定是确保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更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目标,粮价走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一、一季度全国粮食市场运行平稳,价格涨幅继续回落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受供求关系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影响,进入2005年全国粮食市场供求平稳,粮食生产价

    2005年05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 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思考

    卢向虎,张正河

    保护耕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对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宅基地土地浪费现象,分析了造成农村宅基地土地浪费的原因、以及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动力问题,最后提出对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2005年05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 "农民工"称谓不妥

    唐宗礼

    <正>时下,"农民工"一词所指的对象可谓家喻户晓,而笔者总觉得这一称谓似有不妥之处,有成份论的嫌疑。通常按职业称呼,种地者称农民, 务工者称工人,经商者称商人,参军者称军人,从政者称干部,这些称谓

    2005年05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为何进展缓慢

    韩琳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经济讲求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老弱病残、家庭子女多、文化素质低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人群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急需救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目前这一制度虽然在一些地区已具雏形,但大部分地区仍未真正建立起来。

    2005年05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 对农村教育建设问题的思考

    汪萌萌

    <正>农村教育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突出"节点",也是各级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村教育建设不但直接关系到农民文化教育权的维护,关系到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精神文明素质的提高, 也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进程,更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是解决好"三农" 问题的关键举措。

    2005年05期 4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 个案研究中值得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孙泽文

    文章对个案研究进行了适当定义,将其分为实证个案研究和文献个案研究两种类型。并进一步举出具体例证,对个案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及个案研究中材料与议论的比例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实证个案研究无法抽象出真正的理论,最多只能得出"中观理论",文献式个案研究可以得出抽象理论;在建构故事文本时,叙议结构应保持适当。

    2005年05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 2004年全国及各省(区、市)粮食产量与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5年05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