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世界

本刊特稿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

    盛来运;

    <正>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流入地和宏观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传统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降低了农业劳动力供给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对于迁出地区存在劳动力的流失效应和选择效应,对农业产出有不良的影响,而对推动城市化和宏观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阿瑟·刘易斯,Todaro)。而新经济迁移理论则认为,农村劳动力外出有利于分散农业风险,通过寄钱回家后改善家庭的投资能力而补偿劳动力的流失效应,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Stark.oded)。

    2007年11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研究

  • 新农村发展模式新探:政府主导型发展迈向制度和谐型发展

    王培刚;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强调的正式制度诱致和经济社会学强调的非正式制度诱致为分析框架,提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结构式贫困瓶颈的突破,需要在现有的农村资源框架下寻找可充分利用的地方制度基础,实现由单一制度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发展迈向以地方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和谐型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社会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结构互动,以促进当前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方向迈进。

    2007年11期 7-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 效益、合法性与农村乡镇卫生院绩效——制度变迁中的两所乡镇卫生院之个案研究

    房莉杰;Gerald·Bloom;

    中国的很多乡镇卫生院在社会急剧变迁的环境下,或出现经营危机,或公益职能大大削弱。大部分研究将问题归因于政府财政投入的减少,提出要么完全市场化,要么政府承担主要筹资责任。但是本文的个案研究却发现筹资并不是唯一解释途径。结合制度经济学的组织环境理论,影响乡镇卫生院绩效的不仅有技术环境,还有制度环境,以及乡镇卫生院本身的个性因素,或者说乡镇卫生院要在效益和合法性两个要求之间取得平衡。据此,除了筹资之外,应该重视给乡镇卫生院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通过调整个性因素引导乡镇卫生院适应一定的制度环境,以此改善乡镇卫生院的绩效。

    2007年11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内生与外生: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逻辑

    应若平;

    在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过程中,村应内生力量和国家外生力量是两种重要的动力因子,它们或者相互促进,或者相互抑制,共同决定着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方向。按照村庄内生力量和国家外生力量之间的强弱对比关系。农民合作能力演变的模式可以分为"自发模式"、"强制模式"、"抑制模式"和"互动模式"四种类型,从而形成了农民合作能力的不同状况。

    2007年1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 农民工就业能力研究

    赵永乐;张新岭;俞宪忠;

    就业能力是西方的重要概念,用就业能力理论和框架来分析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可以为研究农民工就业问题提供一套新的思路、方法和对策框架。本文讨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和框架构成,从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四个维度对农民工就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并从农民工个人、企业、政府三个方面对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2007年1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 农民认知视角下的农地制度创新

    徐美银;

    本文运用制度认知主义的分析框架,探求中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农民认知基础。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创新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农民的认知不相一致,就会加大农地制度改革的成本、延缓农地制度改革的进程、最终决定农地制度改革的成败。作者对江苏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民对地权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认知程度,这对中国农地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农地制度未来的改革应该充分考量农民的认知,保证制度创新方式及目标与农民的认知相一致。

    2007年11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 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建构

    郭佩霞;

    "瞄而不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行动的固有弊病。要修正目标瞄准偏差,需要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进行重构。本文在客观评价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基础上,依托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地理、人文特性,提出从四个方面融合地域特性建构其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在穷人识别设计中引入土地指标;在穷人界定与细分标准中引入性别敏感指标;建立容纳穷人参与的穷人识别机制。

    2007年11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调查

  • 河南省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查报告

    陈洁;张照新;徐欣;

    粮食最低收购政策运行两年来,在粮食市场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以河南省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为例,对河南省两年来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政策效果、存在问题和影响等进行研究,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

    2007年11期 30-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新观察

  • 我国林权改革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对江西省林权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申端锋;

    当前林权改革的主要诉求点是农民个体的林权,而不是村庄社区的林权,这种单向度改革已为近30年来的农村改革实践证明是有问题的。在林权流转中有大流转与小流转之分,所谓的大流转就是以集体林权为基础的流转,而小流转则是以农户权利为基础的流转,大流转与小流转的二分为林权流转提供了新思路,即集体林权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而不是非要农户林权直接与市场相对接。各地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林改的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追求一种一刀切式的改革方案。

    2007年11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农民不出“工”,乡村怎么办

    赵晓峰;

    <正>一、取消两工后的乡村社会:陷入现代性旋涡中的传统本文我们要分析的"工"是指农民在税费征收年代必须要出的农村义务工与劳动积累工。农村义务工,主要用于防汛、义务植树、公路建设、修缮校舍等。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应承担五至十个义务工;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本村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并主要安排在农闲时间出工。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应承担十至二十个劳动积累工。在农村施行两工制度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在乡村社会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

    2007年1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 优势视角下农民的社区参与

    杜云素;萧洪恩;

    优势视角是一种新的社会工作实践范式,它强调发现和利用案主自身的优势与资源来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本文在简要介绍优势视角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描述了农民在社区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并分析了农民社区参与的以下特点:重视资源挖掘,需求是参与的主要动力,参与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实质性参与和广泛性参与等。

    2007年11期 39-4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视点

  • 一个普通村庄村民自治的事实与逻辑

    白呈明;

    "理解80%中国农村的80%现象"驱使我们去深切地关注和观察中国普通村庄日常生活中的村民自治,以便更好地把握我国村民自治的基本样态和真实逻辑,而不为"明星"效应所左右。村民自治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生活,它将在现代民主、法治和传统文明的契合中不断进步。

    2007年1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 我国原料禽供应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王寒笑;

    本文基于对山东等11个省(区)127个村、412个肉禽养殖户的调查,分析了我国原料禽供应关系的现状。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原料禽供应关系以市场型为主,但是合同型原料禽供应关系将逐渐发展成为主流。

    2007年11期 44-4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 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促进水稻规模生产

    罗光强;李明贤;

    <正>水稻规模生产既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又是国家粮食安全保证的需要。当前水稻规模生产到底面临哪些问题,其中哪些是主要问题?为此,笔者走访了湖南省水稻生产主要区域之一——洞庭湖地区。所得到结论与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关水稻规模生产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当前阻碍水稻规模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土地流转不畅问题,其实问题并非完全如此。

    2007年11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方法

  • 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

    蒋在哲;

    <正>在通常情况下,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又是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精确化。在没有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并找到其质量的数量界限以前,我们对事物质的认识还是初步或粗略的,因而对实践很难提出十分明确的具体指导。调查研究活动作为事主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地认识事物的实践活动,也必须对调查对象加以定量分析,这是一个必经的认识过程或工作程序。为了进一步提高在调查研究活动中的定量分析水平.有必要分析和把握好若干定量分析的规律性东西。以便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的工作质量。

    2007年11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