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世界

本刊特稿

  • 组合竞选制:由来、基础与价值

    吴理财;

    <正>一、组合竞选制的由来何谓组合竞选制?所谓组合竞选制,实质上就是一种组阁制。组阁制是现代民主国家普遍适用的一个民主选举制度。在现代民主国家里,为了适应政党政治的需要,普遍采行组阁制。

    2008年02期 No.173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权威发布

研究

  • 基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理性反思

    彭克强;

    改革以来,尽管财政部一直强调要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但政府凭以扶持"三农"的财政工具还是长期陷入困境且难以自拔,其主要是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于2006年5月启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但整合的难度大、成本高,在经济上未必合理,且当下政府对整合规律的认知相当浅层化;单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以增强其支农能力未必可行。本文在系统梳理财政支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层剖析,并基于财政、金融支农比较优势整合观,提出了政府应在深刻认知财政支农规律的基础上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予以整合的政策建议。

    2008年02期 No.173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瓶颈破解:制度解析与重构

    施华斌;杨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瓶颈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困境的成因主要源于制度设计层面,其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的社会保险性质的弱化;三方筹资主体的筹资责任、筹资标准、筹资比例界定难;基金监督与管理的法律依据缺失等方面。对此,必须对制度进行重构,应该重新界定三方筹资主体的筹资责任,强化其社会保险的本质,强化政府财政的责任,加强对制度运转的监督与管理,特别是亟需出台强有力的法律来作为支撑。

    2008年02期 No.173 11-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 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生成机理与发展趋势

    王茜;

    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迅速,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非正式金融的生成机理,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生成的外生性与内生性,指出金融抑制以及由金融抑制导致的政策扭曲是其生成的主要外在原因,而特殊的信息甄别能力等是其生成的内在必然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非正式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对策。

    2008年02期 No.173 14-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产生

    赵立娟;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改善水资源管理方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民用水者协会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产生的原因、建立后的潜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2008年02期 No.17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重建农村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

    申端锋;

    <正>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一个公共话题。在这个公共话题当中,国家权力与农民权利的非对等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被阐释为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治理性危机。税费改革启动以后,我们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农村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之后,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治理性危机趋于消解,老百姓由过去的指责政府转向了抱怨社会,过去到农村做调查,老百姓的怨气很大,动辄指责基层政府和干部,现在则开始抱怨礼会。他们一再说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社会形

    2008年02期 No.173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 协商民主:新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吴光芸;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以自由、平等、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理念引入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形式中,可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农村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在乡村治理中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农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力量、集中智慧,进而推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2008年02期 No.17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调查

  • 河北省无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调查报告

    张润清;乔立娟;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32个县、41村、194户无地农民的调查,分析了产生无地农民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收回已经迁出人员土地、开发荒地增加耕地的数量、增加农民生产和生活支持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解决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农民无地问题的相关对策。

    2008年02期 No.173 25-2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新观察

  • 农民主位的新农村建设——从“乡村不动”说开去

    赵晓峰;

    <正>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学界对此已经有诸多的讨论,也提出了不少的观点和政策建言,地方政府也在实践中开展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实验性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综观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很多的农村地区都出现了"政府动、农民不动"的局面。政府的行动,尤其是税费改革和不断增加的

    2008年02期 No.173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一个蔬菜协会的发生学思考——兼论农民的风险处理

    狄金华;

    <正>2006年7月到苏北X镇进行调研,原本感兴趣的是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问题,因为X镇已经成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组织,其中的一个蔬菜协会在江苏省还颇有名气,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已先后向世界银行和江苏省农业局争取到近百万元的项目投资。到村庄做了几天的调研,却发现这个蔬菜协会并不像地方政府所宣传的那样,

    2008年02期 No.173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 二○○八年中国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及防范对策初探

    彭珂珊;彭桦;

    2008年1月,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的概况,分析了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危害,科学的提出了防御雨雪冰冻灾害的对策。

    2008年02期 No.173 33-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视点

  • 司法中的证据与农民生活常识表达的冲突——对一则司法案例的解读

    罗兴佐;

    <正>在高扬法治旗帜的现代社会,法律成为规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主要准则。然而,在中国农村,由于其历史与社会原因,法律远未达致上述目标。这不仅因为法律的功能有限,也因为农村社会有其自身的秩序基础。正因如此,当国家司法权力介入村庄时,司法中的证据与农民生活常识的表达难免产生冲突。如何认识和理解这种冲突,对于当下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8年02期 No.173 36-3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乡村教育:免费之后还需要什么?——基于江西省Y县的调查

    欧阳静;

    <正>近期笔者在江西省Y县农村调查了解到,该县已于2006年始逐步推行了学杂费减免政策,目前各中小学只收取基本的书本费,义务教育逐步进入免费时代。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确实为一部分家庭减去了一笔沉重的负担,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学,但总体而言,它的推行并未在农村引起太大的波澜。调查显示,除特别贫困的地区外,广大农村家庭基本能支付子女基础教育的费用。

    2008年02期 No.173 38-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农村改革30年对安徽农民收入增长的回顾与思考

    毛孟毓;孟昭杰;段明明;

    <正>中国的农村改革,最初起始于1977年11月15日安徽省委出台的《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安徽六条》),迄今30年了。《安徽六条》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序曲,肥西县山南公社和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农业"大包干"启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也发源于安徽,"三大改革"对推动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极大贡献。"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本文结合30年来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农民住户调查资料,对在改革初期的安徽曾经有的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现象、以及后来沦为‘锅底"现象的收入结构内在质的变动规律性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揭示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2008年02期 No.17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河北省农业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李宝新;王嘉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投资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农村集体及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的动态分析,讨论河北省农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2008年02期 No.173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 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因素的调查与思考——以重庆市璧山县农户调查为例

    冯玲玲;邱道持;赵亚萍;石永明;

    农地流转是解决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撂荒及闲置的有效途径,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农地流转的供给者,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对农地使用权流转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本文以重庆市壁山县为例,通过对5个镇156户农户的随机抽样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因素,以期为加快农地流转和培育农地流转市场提供依据和支持。

    2008年02期 No.173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方法

  • 山东省文登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和方法

    李瑛;

    <正>文登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总面积1645平方公里。文登市农业基础比较稳固,是全国商品粮、商品油料、出口水果、奶山羊、特种动物等基地县(市)。耕地总资源达5.57万公顷,其中常用耕地达5.16万公顷;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38.98万,占总人口的60.9%;农村劳动力31.54万。截至2006年底,文登市通过多种渠道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7.5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61%,其中转移到工业领域7.21万人,建筑行业2.69万人,批发零售行业1.72万人,住宿餐饮行业0.67万人。

    2008年02期 No.173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