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克强;
改革以来,尽管财政部一直强调要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但政府凭以扶持"三农"的财政工具还是长期陷入困境且难以自拔,其主要是财政支农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于2006年5月启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但整合的难度大、成本高,在经济上未必合理,且当下政府对整合规律的认知相当浅层化;单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以增强其支农能力未必可行。本文在系统梳理财政支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层剖析,并基于财政、金融支农比较优势整合观,提出了政府应在深刻认知财政支农规律的基础上将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予以整合的政策建议。
2008年02期 No.173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施华斌;杨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瓶颈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困境的成因主要源于制度设计层面,其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的社会保险性质的弱化;三方筹资主体的筹资责任、筹资标准、筹资比例界定难;基金监督与管理的法律依据缺失等方面。对此,必须对制度进行重构,应该重新界定三方筹资主体的筹资责任,强化其社会保险的本质,强化政府财政的责任,加强对制度运转的监督与管理,特别是亟需出台强有力的法律来作为支撑。
2008年02期 No.173 11-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 王茜;
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发展迅速,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非正式金融的生成机理,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生成的外生性与内生性,指出金融抑制以及由金融抑制导致的政策扭曲是其生成的主要外在原因,而特殊的信息甄别能力等是其生成的内在必然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非正式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对策。
2008年02期 No.173 14-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 赵立娟;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改善水资源管理方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民用水者协会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产生的原因、建立后的潜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2008年02期 No.17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申端锋;
<正>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一个公共话题。在这个公共话题当中,国家权力与农民权利的非对等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被阐释为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治理性危机。税费改革启动以后,我们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农村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发现,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之后,以农民负担为核心的治理性危机趋于消解,老百姓由过去的指责政府转向了抱怨社会,过去到农村做调查,老百姓的怨气很大,动辄指责基层政府和干部,现在则开始抱怨礼会。他们一再说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社会形
2008年02期 No.173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 吴光芸;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以自由、平等、理性与共同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理念引入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形式中,可以促进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农村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在乡村治理中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农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力量、集中智慧,进而推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2008年02期 No.17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 罗兴佐;
<正>在高扬法治旗帜的现代社会,法律成为规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主要准则。然而,在中国农村,由于其历史与社会原因,法律远未达致上述目标。这不仅因为法律的功能有限,也因为农村社会有其自身的秩序基础。正因如此,当国家司法权力介入村庄时,司法中的证据与农民生活常识的表达难免产生冲突。如何认识和理解这种冲突,对于当下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8年02期 No.173 36-3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欧阳静;
<正>近期笔者在江西省Y县农村调查了解到,该县已于2006年始逐步推行了学杂费减免政策,目前各中小学只收取基本的书本费,义务教育逐步进入免费时代。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确实为一部分家庭减去了一笔沉重的负担,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学,但总体而言,它的推行并未在农村引起太大的波澜。调查显示,除特别贫困的地区外,广大农村家庭基本能支付子女基础教育的费用。
2008年02期 No.173 38-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毛孟毓;孟昭杰;段明明;
<正>中国的农村改革,最初起始于1977年11月15日安徽省委出台的《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安徽六条》),迄今30年了。《安徽六条》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序曲,肥西县山南公社和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的农业"大包干"启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也发源于安徽,"三大改革"对推动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极大贡献。"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本文结合30年来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农民住户调查资料,对在改革初期的安徽曾经有的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现象、以及后来沦为‘锅底"现象的收入结构内在质的变动规律性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揭示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2008年02期 No.17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李宝新;王嘉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投资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农村集体及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的动态分析,讨论河北省农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2008年02期 No.173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 冯玲玲;邱道持;赵亚萍;石永明;
农地流转是解决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撂荒及闲置的有效途径,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农地流转的供给者,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对农地使用权流转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本文以重庆市壁山县为例,通过对5个镇156户农户的随机抽样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因素,以期为加快农地流转和培育农地流转市场提供依据和支持。
2008年02期 No.173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