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瑞雪;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发端于成都市温江区的"双放弃"制度在协调城乡土地关系、特别是重构农村土地城市流转利益分配格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文章在分析"双放弃"制度运行模式、利益分配机制基础上,从三个视角阐释了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并从四个维度对制度运行中潜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09年06期 No.189 6-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尹利民;
农地产权的制度性安排是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体制相一致的,体现了单一制国家中政治上集权行政上分权的必然特性。由于受宏观政治结构环境的影响,农地产权安排的三元结构在实际的运行中最终倒向了二元结构。这种倒向一方面进一步削弱了农户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则增生了赢利型经纪,从而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分层与分化,并增加底层民众持续的利益表达行动的冲动。因此,在农地产权制度调整的同时,进行宏观的结构性变迁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准备。
2009年06期 No.189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 杨在军;
农民家庭"因学致贫"的主体是高等教育,其致贫的直接原因除自身经济水平外是高校的高收费与高消费,这种贫困属于脆弱性贫困,即农民家庭的经济脆弱性所致。中国教育和就业体制决定了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规模经济效应,中途停止投资意味着巨大的沉没成本。家庭投资最大、子女受益最多,投资与受益主体的分离决定了农民家庭"因学致贫"的持续性。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等政策可以缓解农民家庭"因学致贫",但要进一步减少和缓解"因学致贫"程度,还需要农民家庭转变观念,降低利他程度,子女多承担责任,甚至直接放弃高等教育投资。
2009年06期 No.189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 吕志轩;
文章通过对泰国Swift公司实施的基于社区的可追踪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得出了两个主要的结论:(1)这种可追踪系统带来的信息显示机制和对既有合同中的产权安排的强化,将公司与种植户之间的不完全合同变成了完全合同,能够有效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2)基于适度规模的种植社区的可追踪系统通过充分利用、维护和发展社区信任度及社区知识,能够实现低成本运行。
2009年06期 No.189 18-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 高彦彬;
随着市场经济向农村推进,农地金融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农村地区货币化的拓展必然带动农地的货币化。经过货币化的农地,具有融资和获利的功能,农地的资本化和证券化运作将成为必然选择。农地金融的这些创新形式可以为农地流转提供合理的模式——转让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以及证券化模式。
2009年06期 No.189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周颖杰;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不仅存在,而且还表现为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二元结构,这种特殊的和固化的经济社会二元体制已造成的经济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和新趋势,有必要在理论上、制度的创新上、政策的制定上加强研究,以保证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康稳定地推进。
2009年06期 No.18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