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贵荣;齐新林;陈彤;
乳品产业链条不同阶段的各个参与主体之间呈现"纵向关系"。本文认为,从制度设计角度分析,建立"合作社参股的企业+奶农合作社+农户"的纵向组织关系,逐步走向合作社一体化的纵向组织关系是最优的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模式;从制度演化进程来看,应当加快改造传统散养合作模式,大力发展公司+规模化牧场模式,鼓励并提倡发展合作社一体化和农工商综合体这一理想模式。
2010年01期 No.196 6-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 吕焱;
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由于土地征收环节,补偿环节、安置环节出现的多种因素引发了大量社会冲突,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这一类问题具有复杂性、广泛性等特征,必须通过完善征用土地法律法规,严格公开、公正的征地程序,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建立农村集体土地合法流转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等多种措施进行化解。
2010年01期 No.196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 王金河;
目前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迟滞的重要原因,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在从经济学角度解读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交易费用低的基础上,论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对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阐述和分析,继而对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良好发展。
2010年01期 No.196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沈新艺;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农民权利与政府责任相称、公平与和谐并存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政府责任的重新界定与合理分担的理论论证与实践考察,要求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体系,实现和谐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2010年01期 No.196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 李同彬;
农村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农村的生产性、生活性、发展保障性等公共基础条件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有效需求的可持续增长。本文认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仅能产生即期投资需求,而且对农村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会产生更加长远的影响。
2010年01期 No.196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高百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稳定和发展,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完善农技推广人员职称制度,解决其职业生涯发展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转移对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发展的悖论,如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和列昂惕夫悖论,分析并揭示农技推广人员职称制度的完善与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平衡,对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稳定和发展及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010年01期 No.196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何燕;解睿;
本文围绕山西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农业产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发挥地区主导产业、开创特色经济道路,培育区域龙头企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市场经济意识、确保资金运行畅通,建立政府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名牌战略等五个方面作了对策研究,以此为促进中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2010年01期 No.196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 张婷;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人们越加认识到都市农业的重要性。本文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首先分析都市农业的发展对双流县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双流县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并对该县都市农业发展较为突出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双流县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2010年01期 No.196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姜斌远;
<正>农业物流是指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产品流动。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受自然条件限制小,公路运输企业与农业经济发展最密切,是农业物流的最直接的参与者,为"三农"实现"门到门"的服务。公路运输企业承担农业物流发展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生产
2010年01期 No.196 38-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 刘晓艳;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国有林区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我国很多国有林区进入以加强保护、休养生息为主的林业建设时期,尤其是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了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林业损失惨重,部分乡(镇、街道)、林场实行封山育林,出现了大量的富余职工。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前提下,以林区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特点为切入口,重点论述了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2010年01期 No.196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 杜建国;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大力提高我国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文明建设进程的现实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2010年01期 No.196 43-4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