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蓉娟;周梓怡;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数据信息和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平台经济能通过规模竞争效应推动实体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结构升级,助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2013—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平台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非线性的特征;平台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驱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平台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规模与效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对实体经济结构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为此,应促进平台经济与产业链关联融合,释放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025年06期 No.381 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王晓红;刘华军;李进;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一影响的关键在于ESG表现。本文利用2015—2023年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新质生产力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ESG表现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上述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此外,企业规模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促进大规模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作用更为明显。生命周期异质性分析表明,当企业处于成熟期时,新质生产力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本文进一步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加大创新投入、推动绿色发展、重视ESG表现等实践启示。研究结果不仅为企业利用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5年06期 No.381 3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 胡兵;蒲永瑜;
本文基于2009—2022年中国城市出口数据,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试验,在中国城市的区域定位政策框架下,实证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城市出口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城市出口的提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结论是成立的。市场化水平、政策环境、金融支持是“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城市出口提升的机制路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提升地区的市场化水平、改善政策环境以及增强地区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企业生产率提升,带动了城市出口增长。“一带一路”倡议对城市出口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具体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对中西部地区城市以及非长江经济带城市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提供了“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城市出口增长的经验证据,对推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增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出口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2025年06期 No.381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 孙天阳;李拓;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是各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技术革命制高点的重要着力点,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各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本文基于2011—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层面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影响及可能影响机制,并通过门槛效应模型估计了政府参与创新程度的最优区间。基本估计表明,数字经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影响更大,这一结论在以“宽带中国”试点作为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门槛估计表明,数字经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过程中具有“双门槛”效应,政府参与程度存在最优区间。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研发支出机制”“融资信贷机制”“扩张投资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应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驱动作用,厘清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边界,积极营造高效、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2025年06期 No.381 5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任宇轩;李国正;张彦钊;
本文将父母随迁类型划分为工作型、受养型、保姆型,并选择更加接近生育行为的生育计划作为测度指标,同时考虑到不同生育阶段的子女群体异质性,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运用Oprobit和OLS模型进行分析,并通过扩展回归模型(ERM)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处理,运用迁移跨度这一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父母随迁对子女生育计划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工作型随迁父母与保姆型随迁父母显著促进了子女制定生育计划,但工作型随迁父母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受养型随迁父母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基于儿童数量构造生育阶段,发现随着生育阶段的递增,随迁父母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倒U型特点,随迁父母通过代际收入支持和儿童照料支持降低生育成本,形成未来生育成本降低的适应性预期,进而推动子女生育计划的产生;进一步分析发现,父母随迁还会缩短家庭生育计划的时间间隔。基于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未来应进一步推进医疗和社区制度改革,解决随迁父母就医和社会融入等问题,从而促进随迁父母类型转换,对于缺乏家庭照料的流动家庭,将婴儿照料列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推动社会性家庭儿童照料。
2025年06期 No.381 7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 吴翌琳;吴博非;林茂颖;周宇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互助性养老。本文以“老年餐桌”服务为切入点,基于J省J县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框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老年餐桌”型农村互助养老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索。此外,本文通过多视角深度访谈进一步挖掘模型结论。研究发现: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村老人参与行为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起主要作用,知觉行为控制主要体现为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农村老人参与意愿水平对参与行为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参与意愿主要受主观规范影响,具体表现为老人身边亲朋好友观点的影响;“老年餐桌”型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受持续性资金不足、农村老人居住分散等因素阻碍。根据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老年餐桌”型农村互助养老运行状况,推动该模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建立阶段式收费制度,提供送餐服务,重点帮扶特困、健康状态较差、住址偏远老年人;提高宣传力度,推动老年人积极参与;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鼓励乡贤捐款,为“老年餐桌”型农村互助养老供能。
2025年06期 No.381 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