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世界

  • 用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刘泽民

    <正>当前,如何加快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山西省不少地方提出以产业化方式抓农业,用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践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2002年03期 3-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国际与国内背景

    戴小枫,杜彦坤

    <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宽松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国内环境,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难得发展机遇。

    2002年03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 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

    张军

    <正>一、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面临严峻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变化:其一是农业发展的环境日益严峻。1998年南方地区的大规模水灾和2000年北方地区的大面积干旱,进一步表明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引发的灾害,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特别是在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高于或者接近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市场的国内化,不仅将

    2002年03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 2001年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正>2001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克服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粮食虽然再度减产,但不会影响近期总量供求平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当前农村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2002年03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2001年农民收入增速回升

    <正>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66. 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3 元,增长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4.2%。主要特点是:

    2002年03期 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调整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若干思考

    李国祥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入世后由于农业受到的冲击,必须注重选择有效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尽管WTO农业协议对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调整不构成实质性影响,但通过减少价格支持,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建立农业收入支持体系,不但符合WTO农业规则将黄箱政策转变到绿箱政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2年03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农村剩余劳动力定量研究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同时避免引发其他社会问题。本文运用劳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特征进行了分析;应用数学模型,测算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运用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跨区域流动进行了因素分折,定量地指出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建议。

    2002年03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北方大旱的思考:灾害与减灾──一项社会学视角的考察

    李正东

    本文着眼于2001年北方大旱的严重灾情,并在笔者走访北方旱区进行实地调研基础之上,对旱灾的现状与带来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个案剖析和探讨,然后对灾害及其问题从环境社会学视角、福利社会学视角、发展社会学视角进行了考察,指出对灾害及其问题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并从灾害社会学的涵义、基本概念、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或分析框架、核心理念方面对灾害社会学作为一个新范式进行了阐释,最后简略地提出我国在减灾过程中忽视的三个方面: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考虑、绿色GNP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成立减灾综合管理和服务机构。

    2002年03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 增加农民收入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应有之意

    何开丽

    本文通过对西部生态环境恶化根源的分析,指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此次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应有之意,并提出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通过综合治理、减负、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及转移剩余劳动力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2002年03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规范农民信贷行为 优化农村融资环境——对河北省农户信贷行为的调查

    宋杏婵

    <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市场意识的增强,农户信贷行为发生越来越普遍。农村信贷发展的水平及状况,不仅体现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而且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有效运行和良性循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此,河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42个国家调查县的1050个农户进行了农户信贷行为专项调查。

    2002年03期 29-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农村税费改革:“瓶颈”在哪里?

    徐增阳,任宝玉

    <正>任何改革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农村税费改革也不例外。随着2001年改革试点的扩大,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并日益激化,迫使不少地方暂缓推进改革。实践的顿挫使我们不得不在喧闹中冷静地思考改革的“瓶颈”在哪里。

    2002年03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禤燕庆

    <正>一、入世后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它也会对国内各部门和各利益群体间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在国内各部门和各利益主体问及各时期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入世对农产品消费者利多弊少,但在短期内对中国农业的冲击不可低估,甚至是弊大于利。

    2002年03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 源头治腐 还需体制配套——浅谈建立与政府采购配套相融的财政体制

    王振远,舒东访

    <正>政府采购作为落实政府重大政策目标、反腐倡廉和节约财政支出的有效手段,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可。在我国,尽管政府采购从自发探索到明令推行,从个别试点到全面推行仅有6年时间,但一经引入,即成星火燎原、方兴未艾之势。

    2002年03期 35-3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关心“失土农民”

    葛永明

    <正>“土地是财富之母’。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上地也被大量的非农化了,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但也出现了众多的“失土农民”。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后,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这些农村如何可持续发展,农民如何增收,农村社会如何保持稳定,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最近,我们对浙江省失土农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2002年03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农垦职工:不该被社会遗忘的群体

    贾大明

    <正>近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因素,农垦系统经济发展滞缓,经营效益下滑,职工收入增长和生活质量改善缓慢。农垦职的收入与全国国有单位职工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职工收入间的差距日趋扩大;部分垦区职工的收入不仅低于当地国有单位职工收入水平,甚至低于当地农民的

    2002年03期 40-4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解读“一村一品”

    程旦亮

    <正>谈 起重复建设,人们往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生怕跌入泥潭。可在不知不觉中,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投资、花九牛二虎之力搞来的外引内联资金又在一时的“惊喜’(其实是冲动、盲动)之中陷入重复建设的“沼泽”。国人中不少人常有“重复”的嗜好。拿穿衣戴帽来说,十几年前的“清一色”之风人们记忆犹新,那时“的卡”中山装及灯芯绒制服可谓主宰消费新潮流。谁家要是没有“中山装+解放鞋”,恐属“孤僻一族”,要遭“千夫所指”。

    2002年03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 壮大农村产业协会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对澧县农村产业协会的调查和思考

    刘顺国,杨定波,苏春龙,李先云

    <正>近 年来,湖南省澧县农民依托本地主导产业及特色产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类型的产业协会,开展自我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现有各种成规模的产业协会50多个,遍及瓜果、蔬莱、家畜、水产等20多个产业。这些协会组织内连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外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加快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

    2002年03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 走蔬菜产业化之路 奔富民强县目标——宁陵县发展温棚生产的基本情况

    刘德文

    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的优化。河南省宁陵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打破单一的低效粮食生产传统模式,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针对当地农民“怕调整,不敢调整”和“想调整,不知如何调整”的实际情况,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走蔬菜产业化富民之路。对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以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为着眼点,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已初见成效。农民收入已明显提高。农民富了,干部心底踏实了,社会稳定了,可见调整不是单一经济问题,是一个关联全局的政治问题。

    2002年03期 47-4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