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世界

  • 龙湖新城

    <正>龙湖新城位于城乡结合部,沿107国道向南,距郑州市区12公里 弄有专线公路直达新郑机场。“新城”地处轩辕故里,郑韩故城,内有大湖百顷,蜿蜒曲折宛若蟠龙,是为“龙湖”、相传“祖龙”轩辕氏曾涉借于此,至今仍祥云缭绕、紫气斐然、烟波浩淼、清澈如晶。周苍松翠柳丛生,奇花异草遍地。四时佳境宜人。此锦地秀水,保持看未被扰动过的绿色生态环境。 龙湖新城总体规划布局集机械、电子、轻工为主,融高科技、金融、教育、游乐、湖畔别墅为一体。

    2002年08期 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宋洪远,赵长保

    <正>一、基本经验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使我国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部分地区遭受的严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这一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认真分析和全面总结成功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对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农村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迪。

    2002年08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WTO框架下中国粮业的改革和发展

    丁声俊

    <正>加入WTO后,确保和促进我国粮食业的改革发展,最根本的取决于加入时和加入后能否严肃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和根本经济利益,能否善于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兴利除害,化险为夷。从客观实际出发,中国粮业需要采取如下重大应对措施:一、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 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业和粮食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应对“入世”的首要举措。我国“入世”后,粮食业能否兴利除害、化险为夷、赢得挑战,取决于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那种认为我国粮食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无竞争力、无所作为的看法是有害的。我国的粮食业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其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市场冲击的保护力。为此,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和粮食结构调整,即对不同

    2002年08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 必须提高重视农村劳务输出的产业化

    宋林飞

    <正>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 二、三产业转移,是新时期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重要表现。同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给城乡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存在一定的社会成本与风险。各级政府应认真应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有序、安全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一、实施积极的劳务输出产业政策。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只有建筑等少数劳务输出项目有一定的组织性,多数农民进城打工是“各自为战” 的个人行为,有些流出地的农村干部觉得帮不上忙,有些流入地的城镇干部也感到无能为力。这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散化的表现。 为此,首先要构筑劳务输出产业政策的平台。近几年来,中央围绕“农业产业化”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而对“劳务输出产业化” 问题则重视不够。农村至今仍积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农民。作为减少农民主渠道的劳务输出,是我国一个新兴产业。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性支撑条件。要以当年实施特区、开发区等地区性倾斜政策那样的力度,采取产业性倾斜政策,鼓励与保护农民输出劳务、进入城镇。 第二,加大农村劳务输出产业的开发度。过去,农民进城找到的工作主要是体力型劳务,现在,城镇提?

    2002年08期 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 2002年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平稳

    <正>一、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产出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2002年上半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虽然夏季粮、油因灾减产,但各地加大了农作物结构、畜牧、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农业总产出继续增加。据统计,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633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略有回升。在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1、夏季粮、油因灾减产。据对夏粮主产区抽样实测和非主产区初步统计,200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9877万吨(1975亿斤),比上年减产296万吨(59亿斤),减2.9%。今年4月下旬以后,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大面积降雨,前期看,对缓解旱情非常有利;但随后阴雨不断,部分地区洪涝灾害相继发生,对小麦灌浆成熟不利。黄淮、江淮、江汉地区夏粮单产大幅度下降,总产减少。其中:山东减108万吨、湖北减87万吨、江苏减63万吨、安徽减52万吨,河南减49万吨。夏季油菜籽种植面积增加,单产略有下降,总产量958万吨,下降12.2%。

    2002年08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对农业产业化制度创新问题的若干思考

    姜长云

    <正>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农业和 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形式,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问题是制度创新问题,积极实现创新重点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的转变,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一、农业产业化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制度创新问题 我们曾经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和制度转型的交叉时期。在此过程中,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领域的制度创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后,由此导致结构转型难以得到制度转型的有效支持,成为妨碍农民增收的深层障

    2002年08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效与代价并存

    孙自铎

    <正>自1993年以来,全国至少有7个省 60多个县先后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的主动积极探索,虽然各地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多是联系粮食购销,实行税费合并;试点的具体办法是“税费统筹,折实征收,财政结算,税费分流”,改革的典型形式有三种,即农业税费“征实”、“费改税”、“土地综合负担大包干(朱守银,1999年)。其原则性的要求是,既不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又要能保证国家掌握一定粮源;既不能增加农民负担,又要能保证乡、村行政组织正常开支需要。改革的目标,都是力图把农村基层税费制度,农村基层财务制度,粮食的购销体制,以及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存在的问题,放在一块一揽子解决。各地改革试点虽然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没有一个地方的做法可以作为向全国推广的典型。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全省试点,吸取了各地试点中的一些做法,更多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政府力图从制度上创新一种新型农村分配关系,从机制上彻底解决长期困扰的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的难题。改革的范围、力度、做法均是以前所不可比拟的。

    2002年08期 16-1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 面对入世 新疆农业如何舞好“双刃剑”

    余晓明,亓同新

    <正>一、“入世”给新疆农业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经贸环境。加入WTO后,中国可以取得WTO大多数成员方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这将减少其它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为新疆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新疆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出口金额在新疆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足5%,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出口额在全部商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足25%。这与新疆农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其具有的特性是不相适应的。长期以来新疆大多数农产品受地域、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是“自产自销”。相信随着中国加入WTO,新疆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特性,将会受到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二)有利于扩大新疆农业对外开放。国际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往新疆农业受体制、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少。

    2002年08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 入世后沈阳市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关郁波

    <正>一、入后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机遇与压力 WTO是世界上唯一的多边贸易组织,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有机遇有挑战。机遇是存在的,但是它是隐形的,需要正确对待和积极把握。挑战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作用于农村经济,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深刻的影响。 沈阳市农村经济经过了20多年的长足发展,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实行了企业转制、公司制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乡镇企业利用外资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农业以庄园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围、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为龙头,带动农民进行现代化农

    2002年08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大豆产业体系——关于黑龙江省振兴大豆产业的调查

    丁力

    <正>黑龙江省2001年种植大豆4300万 亩,产量500万吨,调出量占总产量的一半,分别占全国大豆面积、产量和调出量的1/3以上,所以振兴大豆,首先要抓黑龙江。2002年1月4日至9日,我们到黑龙江省就振兴大豆产业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得到的总印象是:振兴大豆产业是中国农业入世的“前哨战”,要“慎重初战”,务求全胜,就必须举全国之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大豆产业体系。一、振兴大豆产业是复杂的系统工具 近两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黑龙江省都十分重视大豆振兴问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大豆生产振兴计划作为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从今年起得“十五”期末每年拿出5000多万元用于扶持高油、高蛋白大豆基地建设。但通过调查,还是发现很多问题,直接影响着大豆生产振兴计划的实施。

    2002年08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 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

    郭玮

    <正>农业补贴是各国支持和保护农业最 主要、最常用的政策手段。其目的是保证本国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各国的农业补贴主要有: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产品进出口补贴、农业投入补贴、农民收入补贴以及政府在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科技教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生效后,主要发达国家都对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方向性调整,总的趋势是:减少农产品价格和进出口方面的补贴,增加对农民收入和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补贴。

    2002年08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 村干部在村委会选举中的角色与行为特征——对40个村委会选举观察的综合分析

    肖唐镖,邱新有

    本文通过对40个村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发现在选举中村干部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它对选举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分析村干部对选举的心态入手,通过对他们在选举中的作用途径、方式的分析,揭示其角色与行为特征。此外,还分析了选举对村干部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指出尽管乡村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事实证明,村民直选对村干部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选举作为村干部的一种约束机制,它能促进村干部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

    2002年08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 农业产业化经营贵在系统创新——与美国进行比较与借鉴的启示

    刘志扬

    <正>前不久,应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 究院的邀请,笔者赴美国围绕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研究。回国以后,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分析,深切的感受到,美国之所以有领先于世界的现代化农业,主要得益于竞争力十足的农业产业体系。我国的农业要在WTO的大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系统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关键的战略措施之一。一、体系建设创新:农业产业体系向多功能、系统化发展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从1992年山东省潍坊市正式提出到现在整整十年了。这期间,我国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对于推动全国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地方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以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企业用保护价、利润返还及技术服务等多种优惠手段来吸引周围的农户,建设生产基地,

    2002年08期 36-3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 浅析土地流转的“反租倒包”机制——以浙江省为例

    陈宇峰

    <正>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迅猛发展,工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优势进一步显现。尤其是农村经济实现了高速平稳增长,浙江农村居民年总收入从1985年的719.97元上升到1999年的4792.98元,增长了6.7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来自纯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近几年来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而其增长速度仅有8.69%,明显低于13.47%的总收入增长速度。这些现象足以表明浙江农民收入已经从以农收入为主逐渐转向以非农收入为主的阶段。 另外,根据渐江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实证调查来看,在考虑到家庭用工工资这一因素后,农户耕地经营绩效无论是从总体还是从分类来分析,大多数年份都为负效率经营。因此,浙江省许多地

    2002年08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 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就业潜力与发展环境障碍

    周虎城

    <正>农村发展的现实证明,举凡乡镇企 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剩余少的地区,农民的富裕程度就高,反之就低。2000年江苏省农村中非农户的人均纯收入达4517元,高出纯农户61.9%。可见,富裕农民的关键在发展非农就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在论及乡镇企业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出现了集体企业趋弱,个体私营(以下简称个私)企业增强的趋势,以至后者逐步成为容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

    2002年08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 调增承包地也抛荒说明了什么?

    仰叶齐

    <正>笔者在农村调研过程中接触到一种 非常典型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农村上地二轮承包以后,由于农户人口基数发生了增减变化以及修路、建镇等公益事业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根据农民要求对集体承包给农民的耕地,按现有实际人口重新进行了适当调整。在坚持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有组织地对村、组耕地进行局部调整,这并不违背党的农村政策。但令笔者不解的是有许多要求增加承包土地的农民,新增土地后并不是倍加珍惜、精耕细作,而是和过去一样弃种抛荒,到外地务工经商去了。既然要求增加承包土地,为何又要弃种抛荒?既然不愿种田,又为什么要“寸土必争”?这些不解和疑惑牵引着笔者再次深入农村进行更细致的调查。 调查采访中发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十分复杂。绝大部分农民,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都想出去闯世界,创造更大效益、实现自身价值、享受城市文明,但他们又时刻感受到衣村户口的束缚,到城里打工,虽然挣钱多,但失业风险大,没有基本生活保障,总觉得城市不是久留之地,打工更不是长久之策。所以,他们既想脱离农村,走出黄土地,同时又害怕失去土地,这就是当前农民对土地复杂

    2002年08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走近贫困——以甘肃定西地区秤钩驿乡为例

    姜玉欣

    <正>“陇中苦,甲天下”的说法由来已久,甘肃定西贫困地区历来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笔者去年下半年到该地区定西县秤钩驿乡走访时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试图将该地区的贫困现状作以大体的勾勒,以使得更多的人能了解该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活状况,从而都来关注我国西部农村的扶贫工作。一、饮水问题 称钩驿乡位于定西北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平均日照2500小时以上,年降雨量仅为420.4mm,蒸发量却为降雨量的3~4倍。春夏两季雨水极少,虽有祖历河的二级支流称钩河从其境内穿流而过,但多数时候水流量极小且水质硬度过高,因此缺水干旱成了该地区发展的致命点。

    2002年08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实施科技创新 发展农业经济——对湖南省石门县科技兴农情况的调查

    刘顺国 ,高德知

    <正>近几年来,湖南省石门县围绕 科技兴农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突破口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九五”期间,全县共实施各类农业科研项目86项,其中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农业科技贡献率由“九五”初期不足30%提高到目前40%以上,科技创新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3.3亿元。一、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把科技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载体 1、用科技创新推动支柱产业发展。近几年来,石门县围绕柑桔、马头羊、高山蔬菜、茶叶等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创新,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柑桔产业通过重点推广密改稀、病虫综合防治、果实套袋、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实用技术,产业规模和效

    2002年08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 2002上半年农民税费负担继续下降

    <正>继安徽、江苏以省为单位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后,2002年试点扩大到中西部16个省(区),减负促进了农民增收。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2年上半年全国农民的税费支出人均为1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7元,下降3.9%。其中村提留减少0.9元,乡统筹减少了1.2元,其他各项收费减少0.9元,缴纳生产税增加2.3元。试点地

    2002年08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第一手资料

    2002年08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