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十五”时期,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消费增长出现积极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回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 2253元增加到2005年的3255元,增
2006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正>农产品生产价格是指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和农场直接出售其产品时实际获得的单位产品价格。据对全国 31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2005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1.4%,价格涨幅回落-11.7 个百分点。
2006年05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
<正>据对全国9000个农业生产单位主要农产品收益情况调查,2005年全国粮食生产平均每亩纯收益为243 元,比上年减少27元,下降10%。一、主要粮食品种种植效益普遍下降。分品种看,四种主要粮食生产效益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5年小麦每亩纯收益为166元,减少33元,下降16.6%。稻谷平均每亩纯收益为324
2006年05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正>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2578万人,比上年增加755万人,增长6.4%。其中,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10038万人,增加 685万人,增长7.3%,首次突破1亿人大关;举家外出务工的劳动力2540 万人,增加70万人,增长2.8%。
2006年05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张秉福;
晏阳初创造的“平民教育——乡村科学化”模式、梁漱溟创造的“文化复兴——乡村学校化”模式和卢作孚创造的“实业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为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建设模式。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为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06年05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 扈映;黄祖辉;
本文通过对东部地区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在农业税费改革后乡镇治理现状的调查,认为尽管这项改革把乡镇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都凸显出来,但是乡镇治理尚未有实现根本转变的迹象。乡镇能否完成治理模式的转化,在于能否适时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而两者的实现在于形成目前乡镇政府治理机制的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2006年05期 13-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 孙春苗;
本文分析了农民维权组织存在的可能性和对于农村发展的作用,介绍了这些组织的发展和基本运行情况,梳理了农村维权组织和农民权益、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了农民维权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并围绕这些问题与矛盾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2006年05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 周秀平;刘林;孙庆忠;
本文通过一典型个案的分析,提出村级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精英“化缘型”供给模式。该模式产生的背景是缺乏集体积累的贫困村庄主要依靠外援来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村庄精英的奉献精神与丰厚的社会资本成为供给的源头。然而,村民的漠视、两委本身的分歧、村级财务监督机制的缺乏等村级治理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制约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持续性与完善程度。
2006年05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 刘进宝;何广文;
本文全面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不同时期制度的特征,认为农村信用社在其设立初始就存在自身产权不清晰的制度缺陷;以后的制度变迁是在中国总体政治经济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频繁的制度变迁使农村信用社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信用社制度缺陷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制度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
2006年05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 孔祥智;
<正>一、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特征 1.数量庞大。2004年末全省总人口8725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6027
2006年05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 张春雷;闫海旺;
<正>一、山西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的成就 (一)生态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绿色农产品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近年来,山西生态农业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生态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绿色农产品已成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据省农业厅绿色办资料显示:
2006年05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任文;周虎成;
<正>最近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就农村水利设施状况在全省抽取了14 个县(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长年投入不足,农村水利设施老化、效益下降的问题已比较严重。
2006年05期 34-3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 张德元;
<正>近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更热了,许多新闻界的记者朋友说,他们已经在安徽跑了些地方, 找到了些“房也漂亮、路也漂亮”的典型村庄,以为那就是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我想这样理解新农村建设可能会有麻烦的。
2006年05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 王汝芳;
本文以调研为基础,从成本收益、粮食安全、能源问题、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论述了发展甜高粱乙醇汽油产业的可行性和意义,并就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06年05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 何志伟;
我国已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其基本内涵就是公平正义,而目前城乡间、地区间享有的教育不平等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历史难题。目前上至政府,下至百姓对于人文关怀高度重视,首先是把彻底解决农村教育的困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本文提出: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尽快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调整农村教育格局,坚持教育创新,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最终建立公平、和谐的农村教育体制。
2006年05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 陈琪;
本文分析了农村财务存在财务不公开、不规范的现象严重; 农村会计、出纳人员素质偏低且队伍不稳定;集体资金管理混乱,物资管理手续不全,财务账目混乱不清;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监督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路径:实行“村财乡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推行农村财务电算化,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积极探索,大胆推行村级会计委派(选聘)和代理制;建立健全农村财务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2006年05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 石宏伟;马新丽;
本文通过对在广大农村实行了2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析,阐述了这一制度的确立对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的伟大贡献,有着符合社会和农业自身要求的合理性;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
2006年05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 马德峰;
<正>抽样调查在统计调研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不仅有我国《统计法》的立法基础,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优势, 抽样调查非常节省时间、人力、物力, 它可以快速收集较为详细的资料信息, 而且调查结果准确性高。回顾几十年来抽样调查的广泛应用,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抽样调查面临的若干困境。
2006年05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