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世界

本刊特稿

  • 城镇化战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胡必亮;

    <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方面,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工作,都直接与我国的空间结构调整或者说与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化战略选择密切相关。城镇化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

    2007年03期 No.162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研究

  • 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及成果分享的定量测量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李晓超;严于龙;

    <正>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大、成果分享小,这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贡献究竟有多大,成果的分享究竟有多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对此做了定量测量,对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看待农民工存在的现实问题,增强解决农民工收入偏低等问题的紧迫性,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3期 No.162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组织创新: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基点

    高帆;

    <正>粮食是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生存性资源,各个国家或地区都非常重视自身的粮食安全,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更是意义重大。一、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客观环境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流通体制的放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农业发展,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亿吨迅速上升至1984年的4.0

    2007年03期 No.16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贸易自由化与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

    张吉祥;

    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强粮食进出口规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对贸易策略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国际市场贸易结构的变化。只有在风险可控以及贸易策略有效的条件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才能在既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又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2007年03期 No.162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 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演化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

    韩东林;

    目前中国农业投资主体包括农户、企业、农村集体和政府,农业投资主体已经呈多元化趋势,农业投资主体结构也随着社会变革和农业发展而不断演化。同时,目前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还存在着政府和企业等投资主体农业投资比重低,各农业投资主体功能弱化,投资范围不清等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优化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廓清农业投资主体投资的合理边界,从而有利于增加农业投资总额,提高农业投资效率,促进中国农业发展。

    2007年03期 No.162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

    丁宪浩;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体现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提供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动力,弱化和谐社会的构建障碍,是真正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入最关键的是制度障碍,最根本的是经济障碍,从主观角度看有公民素质障碍,深层次的是文化障碍。推进农民工社会融入必须明确确立社会融入的战略任务,科学设定社会融入的战略目标,立即启动社会融入的重点工作。

    2007年03期 No.162 2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调查

  • 甘肃调查:新形势下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正>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对农业实行了“三减免,三补贴”政策,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问题就此根本解决,一些隐性负担依然存在。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农民的负担问题,近日我们在全省8个县的55个农村住户调查点中进行了专题调查。

    2007年03期 No.162 2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 福建调查:农业技术推广陷入“四不三低”困局

    <正>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只有农业技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才能迎来一个科技兴农的春天。近年来,我国每年研究出的农业科技成果,大多因推广障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取得实际经济效益。据对福建省尤溪、长泰、福鼎等10个县(市、区)的专项调查,当前,制约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障碍呈“四不三低”的格局: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合理、经费严重不

    2007年03期 No.162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新观察

  • 新农村建设的3个前提

    申端锋;

    <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从而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党和国家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相应地,新农村建设业已成为一种主流话语,既然已成为一种话语,便有追随话语者、论证话语者也有制

    2007年03期 No.162 2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 乡村精英:农村社会资本内生性增长点

    李军;

    农村社会资本不足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瓶颈。而农村社区精英资源丰厚、能力较强,有志于增进社区利益。精英是农民组织化的凝结点,是社会规范的维护者,现代观念的弘扬者和社会关系网络的连接者,是农村社会资本内在的增长极。

    2007年03期 No.162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 一个传统村落的变迁——陕北省吴旗县白豹村的实证研究

    张红;李霖;孙玉娜;

    源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村落的终结”被称为“新三农问题”之一,但这种社会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东部沿海的城中村。在中西部的一些传统村落里,由于农民工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传统村落的各个方面同样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样体现着村落的终结趋势。陕西北部的白豹村就是这样的一个传统村落。

    2007年03期 No.162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 美国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蓬勃发展——兼论美国农业生物产业公共政策的运用

    刘助仁;

    <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美国是世界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各类生物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2007年03期 No.16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视点

  • 多哈回合谈判失败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东梅;

    本文从多哈谈判失败的意义、今后可能对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供应、及未来中国应如何应对三方面分析了多哈谈判失败后对世界各国农产品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未来世界农产品市场将出现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的趋势,中国应在保证一定程度自给率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寻求双边合作才是应对之道。

    2007年03期 No.162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村委会选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金艳锋;

    我国农村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已近二十年。作为村民自治重要内容的村委会选举开展现状如何?本文根据作者的实践和观察,对村委会选举存在的问题作简单梳理,试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选民角度、基层政权体制角度和制度经济学角度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正确认识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旺盛生命力。

    2007年03期 No.162 40-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 新形势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

    金丽馥;谢素兰;

    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面积征用,导致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上升,由于征地制度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失,使得失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面临诸多困境。只有建立相应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维护社会稳定。

    2007年03期 No.162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 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与制度创新

    张秀生;胡吉嵘;

    <正>农民收入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不均衡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致使农民行路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饮水难以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缺乏等等,不仅会降低农民生活质量,加重农民负担,而且会成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障碍,从而最终影响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研究表

    2007年03期 No.162 46-4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方法

  • 调查研究与直觉判断

    蒋在哲;

    <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直觉,而且用直觉去判断或领悟各种事情。我们每当决定一件重大事情的时候,也几乎没有一件是能离开直觉的。既便最后的重大决策是经过一系列科学决策程序而得出的结果,也是在分析论证过程中并非全部是靠理性的东西,也要靠人的直觉的参与和把握。作为一个调查者,会经常面对大量的复杂事情,这时不仅要靠自身的直觉独立地进行分析判断,

    2007年03期 No.162 4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