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可荣;朱启臻;
正确认识农业的性质是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的前提,本文认为农业生产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生产的特点,具有多功能性和外部社会效应,是具有典型公共产品性的产业。因此,政府不能仅仅把农业看作是一个提供食品和主要工业原料的产业部门,而应该充分考虑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特别是健全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销售服务,是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制度的重要方面。
2007年04期 No.163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 李瑾;秦富;丁平;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物污染事件使人们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关注,本文从畜牧生产视角全面剖析了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认为影响畜产品安全的生产因素主要有饲料、养殖环境以及疲病防治三个方面。应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提出了畜牧业发展的五大战略,即生产方式多元化战略、管理全程化战略、科技推动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化战略。
2007年04期 No.163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 李明月;江华;
现行征地制度受阻的重要原因在于对农民合法财产权利的侵害和正当民主权利的漠视,在新一轮制度改革中,应特别注意对农民收益权、生存权等的保护。
2007年04期 No.163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 《粮农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及政策建议实证研究》课题组;邓盛平;邓祖龙;
<正>近几年来,为了扭转粮食生产连年下滑的严峻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的政策措施,如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和因农资涨价的综合直补(以下简称粮农补贴)。本文在分析
2007年04期 No.163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邓国权;
2006年是我国农业保险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农业保险政策有了突破性进展,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逐年萎缩局面基本扭转,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保险模式,地方农业保险补贴开始实施。2007年人们期待着农业保险法、农业保险制度模式、规范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以及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能有所突破。
2007年04期 No.16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 杨桂宏;刘金伟;
农民工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有机会进入中国社会的中产者行列,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剖析,认为土地保障方式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产生重要影响,是农民工向上社会流动进入中产者行列的主要障碍。
2007年04期 No.163 28-3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 张志胜;
农民工权益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但研究者多从“他者”的角度来代言其保障,忽视了农民工的自话语表达。本文以主体性表达为视角,探讨农民工的权益表达与保障的关联,概述其权益表达的困境,提出应从工会和党团组织、流入地政府、媒体以及政府决策创新等路径重建表达的愿景。
2007年04期 No.163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 曹攀峰;
在网络信息不实用和农户信息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努力解决农业网络信息传递链的问题是不合时宜的,“最后一公里”只是一个伪问题。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从“最后一公里”的牢笼里跳出来,抓住农业信息化的本质,促进信息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007年04期 No.163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 孟志中;
<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与城市建设相补充、相呼应、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是消除城乡差距、与城市生活水平相当的新农村,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同时还应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地域优势的新农村。
2007年04期 No.163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 佟屏亚;
<正>丙午岁尾,科技部宣布:“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并通过商品化生产审批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55个,累计推广1亿多亩,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50亿元;每亩增收节支150元左右;每年减少化
2007年04期 No.163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 徐美银;
中国古代的均田制是对特殊时期人地比例关系失衡的一种反应,它主要解决人少地多的问题。现代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下的土地均分,也是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种积极响应,这种改革模式的选择主要是要减少政治阻力、减小经济交易成本,以求适合中国国情,但它的长期实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加剧了土地细碎化程度、削弱了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制约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均田制的未来改革应坚持产权改革的方向,按照制度演化规律,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程序。
2007年04期 No.163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颜茵;
本文立足贫困地区现实境况,解析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分析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进而探寻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2007年04期 No.163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