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世界

本刊特稿

  •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现实价值

    赵增彦;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学技能不足、道德法制观念淡薄,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各方面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道德建设全局的成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7年09期 No.168 3-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研究

  •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盛来运;

    本文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利用人口迁移理论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Probit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的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网络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根本影响。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和改革不合理的二元结构。

    2007年09期 No.168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 促进我国农地流转的整体性政策框架研究——基于市场形成的逻辑

    胡新艳;

    目前关于如何推动我国农地流转的政策研究极为广泛,但总体来看,缺乏一个逻辑自恰的整体性政策框架,结果在各种推论中,逻辑相互抵触的状况时有发生,无法令人信服。本文以异质性人力资本特征的农户为前提条件,以市场的形成为逻辑线索,推演出一个逻辑自恰的推动农地流转的整体性政策框架。从逻辑推论看,推动农地流转并不仅是农业内部问题,而是事关农内、农外的问题,需采取城乡统筹的发展策略。

    2007年09期 No.168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基于村落社会特色的视角考察

    李德锋;

    中国农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通过考察村落社会特殊的关系资源、资金状况和信用状况,本文揭示出农村金融市场独具特色的一面:"放任地下金融"和"取缔地下金融"两种论调均不可取,缓解乃至解决农村金融抑制的关键在于引导和监管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涌现的金融体制创新,同时,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整合,重新定位农信社功能,有可能建立一种可以包容民间金融、兼具官方金融和民间金融机构优势的新型金融体制。

    2007年09期 No.168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 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及其问题

    李瑾;秦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同时畜牧业生产结构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畜种结构、畜群结构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

    2007年09期 No.168 21-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农村日常消费品假冒伪劣市场成因及其治理

    杨在军;

    农村日常消费品假冒伪劣的基本特征是农民知假买假,而不是信息不对称,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可支配收入极为有限的结果。有鉴于此,农村消费品市场治理的基本对策应是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2007年09期 No.168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调查

  • 湖南省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报告

    江治强;

    <正>2006年以来,湖南省启动和推进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以下简称农村低保)。为调查了解湖南农村低保工作的最新进展,总结典型经验与成功做法,研究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2007年6月7日至13日,我们赴湖南省进行了农村低保专项调查。

    2007年09期 No.168 26-2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新观察

视点

  • 太湖流域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及其思考

    徐斌;

    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导致苏南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另外,政绩考核的片面性,法律的不健全和缺位,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以及无效的公众参与和监督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太湖地区面临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从整个流域看,太湖仍然没有走出边治理边污染的怪圈。

    2007年09期 No.168 38-3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我国龙眼荔枝产业将何去何从?——以广西为例

    翟雪玲;韩一军;

    <正>我国是龙眼、荔枝的原产地,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龙眼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荔枝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市场和贸易环境的快速变化,目前我国龙眼、荔枝发展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龙眼、荔枝产业将何去何从已成为产业主体和各级政府部门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广西是我国重要的龙眼、荔枝主产区。2005

    2007年09期 No.168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权问题的思考

    唐凯;

    本文从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内容入手,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权流失的原因,提出提升自治地方公民对自身权益的认识,理顺自治机关的体制,完善自治权的法律内容是解决民族区域自治权流失问题的主要对策。

    2007年09期 No.168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贵州省居民收入差距成因与对策选择

    朱元兰;

    <正>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在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伴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2007年09期 No.168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方法

  • 基层调研强效之道

    种博;

    <正>一、确立一个好思路,做到"调""研"相辅。"调"是查找、收集信息的"求实"过程,是研的前提和基础;"研"是分析整理信息和验证评价成果的"求是"过程,是调的继续和升华。"调"与"研"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地贯穿于调研全程,即不能割裂,也不能偏废;既不能把"调"当作纯粹的收集信息,搞丢弃了研究的"埋头调查",更不能搞没有了调查、闭门造车式的"房间研究",需走好"协同步",注重两者的结合,在"调"时能够分析研究,在"研"中不忘思考调查。

    2007年09期 No.168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