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琴;
一些经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农户并不向往土地的私有化改革,这与经济学界的理论推断大相径庭。本文认为,小农对于土地制度的偏好是具有充分理性的:由于土地的资源(?)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宏观约束,中国的农村土地必须同时具备社会保障功能和资产功能,因此农户选择农地制度的真实逻辑是,在"生存安全"和市场获利机会之间充分权衡,倾向于维持当前农地制度的基本架构,同时自发进行有利于其土地权益实现的各类渐进式创新。
2008年01期 No.172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 刘涛;
乡镇政治的研究在村民自治的热闹过去后逐步显露出来,但研究的视野却只局限于改革与设置的具体政策层面,把一个真实的乡镇抛弃了。而《小镇喧嚣》一书则在喧杂声中陡然而出,把一个乡镇场域中所发生的故事,以文学式的描摹与学理性的分析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逻辑,看到了宏大话语背后乡域政治运作的真实,给乡镇政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2008年01期 No.172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罗兴佐;
<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70%的粮食来自灌溉农业,增加可灌溉耕地面积,提高灌溉耕地的土地生产率,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和乡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自农村改革以来,农田水利领域的改革亦突飞猛进。然而,从近年我国种植农业频遭旱灾这一结果来看,已有的农田水利制度改革在许多方面并不成功。基于此,对当前农田水利的若干政策进行总结与反思,对于完善农田水利政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8年01期 No.172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 丁建兵;
<正>是否走城市化道路的问题,曾经困扰了中国几十年,进入21世纪后,这似乎已经不再是问题了。然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让进城的农村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最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在为农民工问题而呼吁,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旨在改善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状况的政策,比如要求让他们的子女在城市与其他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待遇,要求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些政策以及一些相应的研究主要针对如何改善他们在城市的"暂居状态",很少考虑到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然而现实中,由于系统、
2008年01期 No.172 16-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 曾芬钰;
从我国国情出发,小城镇具有增长极效应,小城镇的繁荣必然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而农村经济的繁荣,又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条件。如果只发展大中城市,不发展小城镇,不仅大中城市的发展将失去坚实的农村基础,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将很难转化为市民。
2008年01期 No.172 19-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潘林;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快速发展,其制度本身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一些原则、规定和管理办法表面看似乎很明确,但当具体操作时方知事情不像已有答案那么简单,那么可操作,由此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发展中的诸多两难选择。
2008年01期 No.172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 吕德文;
<正>《南方周末》2007年9月20日以"中国基层政权面临历史性变革"为题深入报道了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生存状况。从这篇报道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学界还是政策部门,以及实际工作者,都对当前农村基层政权的生存状况持谨慎的态度,农村基层政权的职能并没有如改革初衷,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有力组织者和推动者。各方面,甚至曾经观点迥异的各方,竟然持如此高度一致的看法,似乎与多年前关于基层政权何去何从的争论大相径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
2008年01期 No.172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王根顺;张洁;
自教育部宣布实施"清退"政策之后,西部地区农村代课教师这支特殊的教育群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在对西部地区农村代课教师存在基础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解决西部地区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若干建议。
2008年01期 No.172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 黄振华;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布局、稳步推进。总体上看,新农村建设解决了农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改善了村容村貌,发展了生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一项支农惠农的好政策。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趋深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隐患,需要加以总结和调整。
2008年01期 No.172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