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世夫;姚惊波;
农业产业具有提供粮食等农产品、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传承农耕文化等多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自由贸易背景下维护农业保护权限的理论依据。我国工业化进程、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现实以及所面临的环境状况,都显示了我国应有所选择地利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改进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促进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有机统一。
2008年04期 No.175 7-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 魏欣;苏杨;杨蕊;
授利、造福、方便于民的惠农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出现了普惠性惠农政策在关联影响尤其是利益导向上不利于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现象。根据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从政策过程理论角度分析。未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是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为此,本文以计划生育为例提出了建立基本国策协调机制的三务路径,并明确在当前形势下,既需要建立以"以和为贵兼顾优先优惠"为特征的基本国策协调机制,也需要计划生育部门与时俱进地调整人口政策的内容、导向和手段,通过有为有位实现三个转变。
2008年04期 No.175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 刘祖华;
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探讨义务教育城乡失衡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破解路径。在"穷国办大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下,国家实行优先发展城市教育的消极差别化政策,导致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失衡和断裂。体制和政策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和发展失衡的最主要因素。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实行重点向农村倾斜的积极差别化政策,在财政投入、师资力量、资金援助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以此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
2008年04期 No.175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 尹利民;黄成华;
以村委会选举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虽然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民主程序和规则,但仍然无法很好解决民众参与积极性问题。渡头村出现的"招投标"的治理方式,以个体平等的参与公共事务,并对公共事务施加影响为主要内容,在解决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回答了基层民主在乡村"何以可能"的难题,同时也为乡村民主化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008年04期 No.175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