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敬宇;聂华林;
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转型期的过渡性制度安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这种制度日益不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现行的农地制度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从我国西部农地政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认为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完善产权,科学规制",以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为取向,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地制度的若干政策主张。
2009年09期 No.192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 张仲芳;
构建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长期筹资增长机制的构建应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在合理确定目标补偿水平的基础上,科学测算各年度筹资需求水平,并对各级政府和个人的筹资责任作出合理划分。
2009年09期 No.192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邱梦华;
农村文化是影响农民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时期,村落家族文化熏染下的农民通过家族集体行动和邻里互助来实现合作;在再分配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势灌输下的农民主要在生产领域开展国家主导的集体合作;进入转型时期,在以理性化为特征的经济话语渗透下的农民却陷入了合作难的困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必须重塑农民的共同体意识、重建农村公共文化,促进农民合作。
2009年09期 No.192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李喜梅;
"三农"问题的解决,资金瓶颈是关键。但原有政府主导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在原有农村金融体系旁边,发展一种具有活力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这种双轨制改革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改革模式,它的发展基础应该是农村二、三产业,新的小型金融机构要与农村经济主体密切合作,协调发展,同时,国家也要提供制度上的支持。
2009年09期 No.19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 顾海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组织缺陷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本文依据我国农村金融从1980-1999年20年来的发展状况,采用FIR指标值度量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设计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组织架构。
2009年09期 No.192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