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世界

本刊特稿

  •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综合处课题组;张广宇;李德洗;

    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基础上,通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市场化取向改革形成的现行土地制度,具有土地所有权二元结构、"农转非"双轨制和使用权管制四元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近年来出现的土地经营细碎化、"非农化"过度、非农用地低效率、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以及城乡发展失衡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说明尽管现行土地制度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速推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国家和农民集体两个土地权利主体的不平等、农村土地所有权虚置和管理权异化、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完整和不稳定,以及征地制度不公平和不完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应实行全国统一的土地国有制度,建立补偿型的土地分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完善征地制度,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2010年07期 No.202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研究

  • 制约农村消费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姜玉欣;

    通过对近年来农村消费数据的比较,结合实地调研,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指出农村消费市场不振并非单纯受制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而是其背后一些相关制度的缺失和不健全致使农民在公共服务的供给、土地交易、利益诉求、风险应对等方面缺少必要的制度性支持,进而影响农民的未来预期和消费潜力的提升。因此,启动农村消费要首先从制度变革入手,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

    2010年07期 No.20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 中国农地规模经营前景分析——基于对8省292户农民的调查

    罗红云;

    本文通过对8省292户农民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兼业农民在中国农村将会长期存在;中国农地规模经营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后中国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将主要通过租赁方式,即使农民拥有了土地的转让权,土地买卖在短期内也不会大量发生。农民家庭非农收入比例越低、现有农地经营规模越大的农民更倾向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赋予农民对土地的转让权,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为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非农就业途径,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

    2010年07期 No.202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与权益保护探析——基于江苏省16县(市、区)320户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分析

    金晶;许恒周;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对土地上所附着的各项社会功能的合理替代,是对依附于土地之上的失地农民的各项权益的显化。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状况的分析,探索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差异,并结合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意愿选择,构建以社会保障基金为基础,以养老、医疗、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内容的多元化社会保障安置体系,为提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与权益保护水平提供参考。

    2010年07期 No.202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 山东省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许立民;

    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债务融资使用较少,主要资金来源于股东投入和自身积累,外部融资呈现以大银行为主、企业间商业信用次之、中小银行为辅的格局。缺乏流动资金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山东省198家民营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融资渠道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获取贷款的交易成本,而不是贷款利率高低;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规模的大小、是否具有规范的信息披露渠道以及销售市场是否稳定通畅。改进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的关键,银行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来弥补增加的管理成本和市场风险;中小企业则应加强自身财务制度建设,改进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减少银行对信息不对称的顾虑。

    2010年07期 No.202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调查

  •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入户调查及其政策建议

    黄建伟;

    课题组通过深入失地农民家庭对其就业问题进行结构性访谈,发现其在失地前后就业特征有所变化并在就业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就业岗位更换频繁、维权意识令人担忧、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市场导向意识不强、自主创业障碍较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课题组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与否关乎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必须加以重视。加强教育培训、实现充分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借鉴成功经验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出路所在。

    2010年07期 No.202 21-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创新的调查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东丽区华明镇宅基地换房为例

    周京奎;吴晓燕;胡云霞;

    本文以宅基地换房为例,对天津滨海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创新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表明,华明镇在宅基地换房实施中,总体坚持了民主、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但是承包责任制不改变、耕地不减少的承诺没有实现。宅基地换房的目的是发展农村,农民的满意是该政策实施绩效的最终评定标准。华明镇的居住环境、保障体系有所完善,但没有得力措施保障农民就业,最终导致农民对宅基地换房政策是同意但不满意。本文调查结果表明,在该土地流转模式下政府必须加强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指导农民开创新的生活,同时建立更加透明的实施机制和更加有效的监督体制。

    2010年07期 No.202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新观察

  • 社会认同视角下中国农民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辉;白新杰;

    本文从内在社会认同的视角出发,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和自编的农民生活满意度问卷对河南和云南的在村农民、不在村农民和两栖农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当前农民的社会认同呈明显的不均衡分布,中层以下群体的人数远多于中层以上群体的人数;(2)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但下层类属群体在总体生活满意度及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p<0.001)低于其他各类属群体;(3)环境领域能够显著地预测不同类属群体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心理领域对中层、中下层和下层类属群体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地预测力;相对于在村农民,中上层和中层的两栖农民和不在村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更差。

    2010年07期 No.202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 统筹城乡发展中“嘉兴模式”研究

    嘉兴市统计局课题组;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战略性目标。从发展路径看,不同的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与发展代价,因此,选择恰当的城乡统筹模式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发展效率;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城乡居民的福祉;实现现代政府的转型,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多层次试点与局部推广的基础上,率先突破,摸索出了一套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好做法,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中"平等、自愿、有偿,梯度、分享与融合"的"嘉兴模式",对指导沿海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作用。

    2010年07期 No.202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苏州模式”研究

    陈俊梁;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苏州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探索出一条以"三置换+三集中+三合作+三统筹"主要特征的城乡一体化"苏州模式",城乡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2010年07期 No.202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