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世界

卷首语

  • 从战略和方向上把握“三个提高”

    蓝星;

    <正>统计系统"三个提高"的口号提出来已经有两年了,这是统计事业前进的旗帜,但对"三个提高"认识上的提高并无止境,仍有必要再深化。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潘璠总队长不久前在一篇评论中提到,对"三个提高"的目标之一——"提高数据质量",应从战略上和方向上来把握,这一观点很有

    2011年08期 No.21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本刊特稿

  • 通胀水平创新高 调控政策需改进——2011年上半年监测报告

    余根钱;

    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体态势相当稳定,各月均在略高于绿灯区的位置。虽然经济中出现了对增长不利的因素,但经济增速仍稳定在较快的水平。消费物价涨幅持续加大,涨幅过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表明相关的调控政策需改进。内需增速稳定,外需增速有所回落,但依然较快。货币政策操作频繁,但货币供应量M1增速始终位于过高水平。财政支出超高速增长,扩张特征明显。下半年,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消费价格涨幅将居高不下;经济增长条件将好于上半年,较快增长的格局不会变。

    2011年08期 No.215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科研成果

  •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服务业

    "我国服务业工资差异研究"课题组;张军;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我们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及工资差异的因素作了初步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以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其服务业集聚程度高0.2%左右,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而在市场潜能高1%的城市中,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平均高0.181%,且这种影响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不明显。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城市层面的其他特征对服务业的影响。

    2011年08期 No.215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现状分析

    郭铖;涂圣伟;何安华;

    本文使用2011年对9省调查取得的17个村级数据和187个农户数据以及2008年对3省调查取得的30个村级数据,对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农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次序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得出了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优先序。通过分析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要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不匹配、供给主体单一、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1年08期 No.215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专题报告

  • 对近几年电力投资增长的思考

    王宝滨;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为经济增长提供能源保障,电力投资增长是否合理,关系到电力保障是否有力。本文通过对电力投资增长速度、行业结构、地区结构及投资主体结构的分析,指出电力投资面临增长缓慢、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电力供应增长相对缓慢,当电力需求快速增长时,就会出现电力供需矛盾。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电力供需矛盾,本文提出了保持电力投资健康发展的建议。

    2011年08期 No.215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刘建生;田芬;

    本文以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利用相关统计资料,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随着各级政府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以及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的进一步消除,民营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08期 No.21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三部门收入对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湖北数据的状态空间模型检验

    张邦科;邓胜梁;陶建平;

    本文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湖北省居民部门收入、企业部门收入和政府部门收入(简称三部门收入)对湖北省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部门收入几乎不直接产生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1990-2007年,最终消费(或居民消费)对居民部门收入的弹性都大于其对政府部门收入的弹性。1994年以前,二者的差距较小,但是从1994年开始,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前者几乎是直线上升,而后者几乎是直线下降。因此,增加湖北省的居民部门收入占比,虽然会相应的减少企业部门收入和政府部门收入占比,但能够达到刺激最终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效果。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很可能是湖北省最终消费(或居民消费)对居民部门收入弹性和政府部门收入弹性剧烈变化的原因。

    2011年08期 No.215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邹永红;蒋志华;

    本文基于调查区域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近期需求的数据,通过分层分析、对比分析和交叉分析,找出了全区企业人员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区情,对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提出对策建议。

    2011年08期 No.215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聚焦三农

  • 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报告

    黄振华;

    本文根据全国27个省份246个村庄获得的3690份问卷为研究基础,对当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状况、返乡创业难度、创业扶持政策等进行分析。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现象较为普遍,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创业收益少、创业风险高、创业资金单一、政府支持政策不足等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立符合农民工需要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

    2011年08期 No.215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

    黄向梅;何署子;

    根据城镇化推进主体的不同,可将城镇化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动型和市场型两大类。通过对德州政府主动型城镇化和郑各庄市场型城镇化两种模式的介绍,得出两种模式在适用经济条件、产权和收益分配、城镇化与产业化关系以及上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提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化以及法制化建设,将是转型时期完善我国城镇化模式的方向。

    2011年08期 No.215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农村劳动力务农时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福明;张务伟;

    本文在对山东省3052位农村劳动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频数分析法、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农村劳动力务农时间的分布、务农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缓解农村劳动力剩余与短缺并存矛盾的政策的着力点应在于促使务农时间1-6个月的劳动力延长非农就业的时间,并且主要是促使其中的中老年劳动力、女性劳动力、家庭中的父亲与母亲延长非农就业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一是减少一部分农村家庭可支配的耕地,二是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收益率,三是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

    2011年08期 No.215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农民增收的金钥匙:优化分工与提升人力资本——以泉州市为例

    林育芳;

    农民增收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农民增收难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农民被排斥在较高端的分工与分配体系之外。事实上,优化分工能产生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带动农民增收;而提升农民人力资本则能带来财富增长效应与财富配给效应。本文以福建泉州市为例,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2011年08期 No.21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研究探讨

  • 关于编制生产指数的初步研究

    郑学工;董森;

    生产指数测量的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产出物量在时间上的变化,是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货物或服务产品的物量指数,是西方国家普遍用来反映短期行业发展速度的指标。但是,目前我国尚未正式编制和发布生产指数。为了博采众长,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本文引入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农业生产指数、工业生产指数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分析其发展过程、编制方法、作用及特点,并且探讨了我国编制生产指数的相关问题。

    2011年08期 No.21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 高技术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研究

    张景鸣;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技术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是高技术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高技术价值评估原则和影响因素,从系统层次结构角度,建立高技术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由于高技术价值受成本因素、收益因素、市场环境等制约,且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动态性、时效性、关联性等都影响评估的确切数值。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建立了高技术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

    2011年08期 No.21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他山之石

  • 食品安全保障的国外经验及其借鉴

    王新;李晓萌;

    近年来,我国"问题食品"频现,暴露出食品安全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厂商一味逐利、行业无序、标准失范、监管不力是问题的主因,使食品安全遭受到空前的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每一位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各国依据各自的国情,建立了全方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对食品安全的防范起到积极作用,学习借鉴国外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08期 No.215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