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世界

热点聚焦

  • 陕甘宁边区时期党的调查统计工作

    "中国统计发展史研究"课题组

    本文系统梳理了陕甘宁边区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政军民组织的调查统计机构建设及其开展的调查统计工作和调查研究,介绍了有关调查统计制度和方法,并对这一时期主要的调查统计思想进行阐述。

    2020年10期 No.325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 基于机器学习聚类的无回答权数调整研究

    金勇进;刘晓宇

    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完全避免无回答情况的出现,需在数据分析阶段弥补无回答对估计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尝试通过机器学习中的聚类算法进行无回答权数调整,以突破可忽略性的限制,着重考察在不可忽略的无回答机制下的估计效果。实证研究根据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结果表明,无论无回答机制是否可忽略,基于机器学习聚类算法进行的权数调整,均能有效控制无回答偏差、得到变异性小的最终权数和性质优良的目标变量估计。

    2020年10期 No.325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调研报告

  • 电子商务发展下社会资本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基于CHIP2013农村居民数据的实证分析

    汪雨雨;姚万军;张辉

    本文将社会资本分成社会网络与信任两个方面,分别从强联系和弱联系两个层面考察电子商务作用下社会资本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并对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创业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将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数据与阿里巴巴提供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a-EDI作为交互项,对农户创业选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商务的发展减弱了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会网络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能显著提高农户创业选择。研究说明,电子商务的发展打破了社会资本差异造成的创业机会差异,增强了农村创业者的创业信心,促进了农户创业选择。

    2020年10期 No.325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 金融支持、财税激励与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关村海淀科技园企业的实证研究

    刘方;赵彦云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表现备受关注。本文聚焦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基于2007—2015年的企业数据,用Olley-Pakes方法测算高新技术产业TFP,区分企业规模、所有制及所属行业等个体特征,揭示TFP演化规律,并结合分层线性模型,剖析金融支持和财税激励对TFP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第一,2007—2015年,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TFP有显著提升,且个体特征对TFP表现影响较大;第二,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对各类高新技术产业TFP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个体特征对促进作用有异质性影响;第三,财政补贴对高新技术产业TFP显现抑制作用,政府近年来积极变革补贴政策,促使其发挥正向效应。

    2020年10期 No.325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统计分析

  • 政府补助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东中西区域的门槛分析

    罗雪婷;

    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企业2003—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全局前沿Malmquist指数模型和门槛面板回归模型,通过对比东中西三大区域,分析政府补助受企业规模影响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作用,研究表明:(1)政府补助受企业规模影响与技术创新效率呈非线性关系,东部表现为非线性"挤出效应",中部近似为"U"型关系,西部为"∽"型关系;(2)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在东部表现为倒"V"型关系,中部呈"∽"型曲线关系,西部表现为非线性"挤入效应";(3)技术机会和资本密集度对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抑制作用。因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合理控制企业规模使政府补助效用最大化,有效促进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

    2020年10期 No.325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 发展情境理论视角下流动儿童积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黄翠萍;章志敏

    本文从"优势"视角探讨流动儿童的积极发展,基于对上海、深圳、成都、苏州、嘉兴五城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以发展情境理论作为理论框架,运用贝叶斯分析技术考察个体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时间因素对流动儿童积极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个体、物理环境和社会的因素都能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积极发展状态,但是上述因素在积极发展的不同维度上的相对作用存在一定差异。

    2020年10期 No.325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专题研究

  • 分享经济统计范围与分类探讨

    周南南;张可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分享经济的基本定义和界定范围;明确分享经济三大交易主体,并按照分享领域和分享组织形式将其分为八大分享领域、四大分享组织形式。以我国分享经济典型代表企业小猪短租和滴滴出行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分享经济的研究现状,并对分享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2020年10期 No.325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 公共转移支付、劳动供给与农村包容性增长

    刘雯

    随着公共转移支付占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村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本文使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了平衡面板,用于检验公共转移支付的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效应,识别劳动供给的作用机制。结论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转移支付政策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目标,且主要依靠提高单位小时工资而非鼓励增加劳动供给的途径,因此需要建立激励相容的条件转移支付政策,用于提高农村家庭的劳动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其政策效应。

    2020年10期 No.325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 云南边境县经济社会发展探析

    游琰

    本文以云南省25个边境县为例,研究我国边境县经济社会发展路径。选取2009—201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数据,应用聚类方法对云南25个边境县进行分组分析,得出经济社会增长模式不同的4类县,打破传统意义下的行政和地域概念,对相同特质的边境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进行了探析。

    2020年10期 No.325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