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世界

  • 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及驱动因素研究

    任英华;王传引;张晨瑜;高婷婷;

    本文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使用熵权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市)2012—2021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指数,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水平,采用二次指派程序(QAP)考察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及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省份间空间关联较弱,区域协同发展程度较低;块模型分析表明,净溢出板块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协同性最好;总体而言,内部驱动因素中的产业绿色化、产业数字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以及外部驱动因素中的政府创新支持度、人口流动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作用较强。

    2024年07期 No.370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9K]
  • 数字经济与出口韧性——基于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徐毅;王志强;

    分析数字经济对地区出口韧性的作用机理及其效应,对于发展数字经济、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用熵权法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地区出口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地区出口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水平等途径提升地区出口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地区出口韧性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之间存在差异。

    2024年07期 No.370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 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

    尹龙;郭子彤;

    如何在数字经济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的协调,对于我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1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中介效应、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韧性起中介传导作用,且提升作用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并在地理区位、经济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特征上具有显著区域异质性。本文为新时代下积极发挥数字经济的正向引导作用、抓实生态环境保护和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2024年07期 No.370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测度及障碍因素分析

    王玉珍;宋国靖;窦晓艺;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障碍度模型,研究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特征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3)通过障碍因子识别发现,快递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因子是影响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从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和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2024年07期 No.370 4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数字金融能否实现民营企业稳就业

    张超;蒋天颖;

    稳就业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应有之责,数字金融能否拉动民营企业就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估计了数字金融对民营企业就业的影响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影响机制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地促进了民营企业就业,并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融资约束在数字金融作用民营企业就业路径上存在完全负向中介效应,消费需求存在部分正向中介效应,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不变;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对民营企业就业的促进效应最大,使用深度的正向作用尚不显著,而数字化程度的影响显著为负;数字金融对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就业的拉动作用强于欠发达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数字金融更好赋能民营企业稳就业的对策建议。

    2024年07期 No.370 5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 “营改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证

    王树昊;李川川;宋恒;

    本文以“营改增”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全国企业税收调查微观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这一税制改革对企业创新的理论影响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首先,“营改增”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这一结论在经过替换度量指标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其次,机制分析表明,“营改增”通过自主研发效应和分工外包效应两个渠道促进了企业创新。最后,本文从三个维度进行拓展性分析发现:一是“营改增”显著促进了中小企业的研发外包,对研发外包依赖型企业的促进效应更突出;二是“营改增”显著促进了企业的绿色低碳创新,并主要通过促使未开展绿色低碳创新的企业投身绿色低碳创新来实现;三是“营改增”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促进效应更大,但对小微企业的影响较小。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营改增”对企业不同视角下的创新效应,并全面分析了“营改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024年07期 No.370 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 基于混频动态因子模型的数字经济状态指数构建与预测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张延群;尹建兵;王妍艳;张明进;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发展、税收、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及时了解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对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预判,有必要构建刻画数字经济发展状态的数字经济状态指数。本文提出运用混频动态因子模型,从不同频度的数据中提取因子构建月度数字经济状态指数的方法,并运用杭州市季度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和月度数字经济产业营业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杭州市月度数字经济状态指数。实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月度数字经济状态指数能很好地刻画数字经济发展状态,且可以为预测季度数字经济状态指数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2024年07期 No.370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 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对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刘玉成;田晓阳;

    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外出农民的返乡创业,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重要路径。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2010—2021年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返乡创业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就业水平在返乡创业试点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收入提升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政策效应最明显。建议各地区不断加强对返乡农民的创业支持和政策引导,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提高不同地区的要素吸引力,充分利用返乡创业政策带动农村居民致富并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2024年07期 No.370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欢迎订阅2024年度《调研世界》

    <正>《调研世界》是由国家统计局主管、中国统计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8年创刊以来,《调研世界》坚持调研与实践融合,调研与创新互促,是调查研究与统计学术研究成果的发布载体,统计学术的交流平台,决策管理的重要支撑。《调研世界》的办刊宗旨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从调查中来,到调查中去,服务政府统计发展。《调研世界》刊出内容:围绕统计现代化改革的前沿探索,包括统计标准和指标、统计调查制度、国民经济核算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和热点问题的实证研究;统计与数据科学的结合研究,包括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

    2024年07期 No.370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第二十次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征文通知

    <正>由中国统计学会和《统计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东北财经大学承办的第二十次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拟于11月上旬召开,具体会议时间、地点另行通知。现向社会各界征集参会论文,衷心希望广大学者和统计工作者赐稿。一、会议主题和议题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全国“两会”强调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革命性突破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当前,统计科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愈发显著,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在改变经济运行模式,也在深刻影响着统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为此,第二十次全国中青年统计科学研讨会拟聚焦“新质生产力与统计创新应用”,以期推动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前沿发展,促进统计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2024年07期 No.370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 下载本期数据